“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进行模式化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这四个“不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暴露了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而造成这种课堂状态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的反思。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确定:
1.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师的角色把握”,作为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来促进教师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③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处理
人们往往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在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的时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决定空间很小。而随着世界范围课程内容改革的进行,赋予教师更大的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仅仅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也包括教师把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物纳入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与相关内容还原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内容和范围;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具有科学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先呈现什么,再呈现什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要注意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3.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课堂学习化环境的营造是多方位的,它包括学生本身的素养、学习品质、学习行为的作用。但教师对课堂学习化环境的营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制”行为,客观上营造了一种压抑、郁闷的“灌输”而非学习化的环境。在新课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
②为学生达到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③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4.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在课堂改革中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尤其在我国班容量较大的班级授课制、依然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固定的教学实践的制约下,“接受学习”方式依然是中小学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急需改变的是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如何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使“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境界。
5.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会理解和思考,学会掌握和运用,学会分析和归纳,学会探索和发现,学会质疑和批判,学会合作与分享…这些学习水平的提升比习得物理知识更重要。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将“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维度。试图用这样的评价作为“杠杆”,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的习得而忽视学生学会学习的状况,促进教师从备课开始重视“知识”的载体功能,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教育学“加工”,使物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教书的过程,而真正成为育人的过程。在每一堂课中,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来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水平,这些外显行为特征如下:①是否积极参与;②是否独立思考;③能否主动探索;④能否自由表达;⑤是否善于合作;⑥是否富于想象;⑦是否敢于否定;⑧是否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