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强调外在控制和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以斯金纳为代表传统行为主义和以班杜拉为代表新行为主义有所不同。
斯金纳通过老鼠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外界环境和条件影响的。以斯金纳为代表的传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1.行为基本上是由外在的环境塑造的;2.人格其实就是人所有外显与内隐行为的总和,而这些反应又都是被强化出来的;3.人之所以有个体差异,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外界强化的路径,因此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行为主义来说,有人天生活泼好动,有人生性孤僻。这对行为主义来说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行为主义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培养成为商人、企业家、律师,甚至是强盗和小偷”。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驱动,而传统的行为主义否定了内在驱力,认为人是由环境塑造的。人既不是只有本能驱动,也不是完全受环境摆布,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认知过程,而这个认知过程参与到行为的获得。传统行为主义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和自主性,班杜拉在传统行为主义基础上,补充了这个不足。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是一种信念,就像广告语中所说的“我能!”,是指我们相信自己能在特点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作出行为表现。怎么知道“我能”呢?所有的心灵鸡汤都告诉我们“我能”!这就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因素:言语劝说。从小,我们的家长、老师、身边的朋友都告诉我们“你可以的,相信自己”,所以自己愿意去试一试,如果尝试成功了,那么自我效能感就慢慢地提升。但是现在,你发现所有的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所谓的心灵鸡汤对于真正做事需要经历的辛酸都是轻描淡写。作为言语劝说的心灵鸡汤产生的功效或许有用,但真正能刺激你的是直接的成败经验。如果你成功了,下次还愿意尝试,自我效能感会提升;相反如果反复失败,那么会怀疑自己。自我效能感还会受到替代经验的影响,通俗理解为榜样的作用。例如,大学考四六级,五个室友都顺利通过了,那么我也会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考过。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成为成功的替代经验呢?这是因为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缺少一致性。所以,恰当的榜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我们只有学会从恰当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才能有恰当的坚强和恰当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