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申论

首页 > 陕西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申论

2023年国考申论备考干货:句子解释之拆法综述

陕西人事考试网 | 2022-06-22 00:00

收藏

  2022国家公务员备考图书>>>点此购买

  综合分析的句子理解题,做题思路上我们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解决其概念和表现;深层含义解决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内容,最后再总结。但同学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往往纠结于拆还是不拆。本文将会结合近十年(2010-2021)的国考真题,为大家就句子理解拆或不拆给出几点建议。

  综合分析中的句子理解一直是学生练习考试中的痛点,遇到句子理解我们到底:

  1、句子解释拆还是不拆?

  2、材料里没交代概念,是否还有必要写清楚?

  3、最后总结到底要不要写对策?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近十年(2010-2021)的国考真题,为同学们整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解题规律(篇幅较长,方法内容可直接看文末总结)。

  表1是近十年国考各类试卷中涉及到的句子理解总汇。

  表1

2021 (副省级)“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 2020 无 2019 (地市级)“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 2018 (副省级)“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 (地市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2017 (副省级)“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向,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地市级)“城市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 2016 (副省级)“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2015 (地市级)“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2014 无 2013 无 2012 无 2011 (地市级)“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2010 (副省级)“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通过题干中的句子,我们往往先要预判是否拆,再带着问题读材料,预判是否准确当然还要结合材料来进一步分析。接下来围绕题干中的句子并结合句子出处的材料选段来谈谈我们的句子理解中拆与不拆的问题。

  (2021副省级)一、“给定资料1”中说,“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审题预判】三个短句构成的句子理解,一般我们先判是否有多层意思,再看是否有左右句子意思的关键字词。首先句子本身说的是努力和奋斗所带来的结果,结果中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之分,基于此,我们在读材料的时候就需要搞清楚有形和无形分别指什么,再回到句子本身。

  勤劳致富之风在小谷村慢慢形成,汪杰掩饰不住地高兴。他想, 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 。

  【材料解析】句子出处这段话较为简短,实质上看不出到底拆还是不拆,但联系曾经做过的“有形的‘老杨’”那个例题,其实拆与不拆一目了然。

  【参考答案】

  有形的是指硬件设施建设。

  无形的包括:(1)村干部变得敢于任事,善于解决一些复杂的基层问题。(2)通过“桐华班”的筹办,村民们改变了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坚定的认识到教育对未来生活的重要作用。(3)小谷村集市的成功实践,改变了人们对小谷村贫困落后面貌的认识,对这片土地更加充满希望。(4)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商业化思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5)形成了勤劳致富的风气。

  这句话旨在说明,这些无形的改变作用是农村变化的基础、作用更长远。

  【答案解析】对于句子本身具有相对含义的内容,一般我们会选择拆开分别解释。

  (2019地市级) 四、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审题预判】通过题干我们可预判的是这句话只在说精神资源和乡村文化二者的关系,二者是等同的概念,即乡村文化是精神资源,这句话总起来说也就只有一层意思,用了“作为B的A”句式来表达。那么读材料时便需要理清乡村文化是什么,它又何以成为精神资源。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2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 作为资源的乡村文化 ”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材料解析】乡村文化实际上并不难理解,但它作为精神资源的核心,可以通过句子出处的这段材料略知一二,尤其文段引用梭罗的观点,可明确乡村文化之于人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乡村文化倡导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资源。

  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意义重大:(1)众多作家都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2)乡村生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3)民间世界、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4)乡村文化具有“个异性”“永恒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呈现出“文明意义”。

  【答案解析】对句子的理解实际上表层含义是就乡村文化与精神资源的关系阐释即可,因而整句话也无需拆开。深层含义依据材料内容重点呈现意义这一要素。

  (2018地市级)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审题预判】这个句子由三个短句构成,并用了几个关联词“如果”“显然”“甚至”,但整体是在讲城市建设与管理如果只有单一目的会带来哪些危害,即整句话是在说一层意思。

  近30年来,西方国家把大量工业化时代遗存的码头、厂房、矿场改造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和文化广场。在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几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准选项”;在城市边缘地带,提供大尺度、复合化、向公众开放的商业空间,也成为地方政府和私人开发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之一。这些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和广告天地,被设计得优雅、别致、生机勃勃,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典型不过的展示空间。有研究者说,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材料解析】结合句子出处,文段用国外的例子来论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带给人美的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不适。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指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以人为本的。

  如果城市建设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可能会压缩或限制城市的功能、破坏城市本有或应有的文化气息、也可能不便于群众生活。

  所以,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除了经济和美观诉求外,还应该考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经济需求和人文价值需求的统一等。

  【答案解析】对于一层意思的句子理解,表层含义便可基于材料进行整体解释,但整体解释也需要同学精炼概括。深层含义需要就危害进行举例说明,最后需要就危害给出相应对策作结。

  (2018副省级)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你对划线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不超过300字。

  【审题预判】两个短句中均有特殊词,根据一前一后的不同内容,首先这个句子在讲两层意思,一层说人,一层说物;其次个中特殊词需要结合材料判定是否需要单独解释。

  “现在,已经不是科技推动设计的时代,而是设计推动科技的时代。”此次设计创新高峰论坛上,著名设计师顾问H教授做了主题演讲,谈到作为典型的工业大市,D市要学会用设计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 ,将工业技术和设计创新深度融合。H认为,好的设计师应该思考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更高明的设计师,则要关注人类,关注生存环境,应该思考人与产品、与大自然的关系。谈到中国设计的发展,H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多研究吸收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比如在设计中国的传统建筑或家具时,应该更多地去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个现代物品上印几个传统图案就行了,而是要真正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和美。

  【材料解析】根据才来哦可知虽然句子分为人与物两层意思,但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人与物却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文段重在讲人的创新所打造出来的物最终还是服务人,在这个逻辑圈中,人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尤其再看句子将惯用的词进行拆分,回归词语本身,智慧本是用在人身上的形容词,结合材料可知句子故意拆分,目的在于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因而这个句子不需要拆开单独解释。

  【参考答案】

  一、这句话是说将人的思维、情感、习惯等应用于工业产品之中,使其智能化,更好地服务于人,这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方向与思路。

  二、这一思路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解决目前我国工业产品重外观、轻内涵的问题,更代表未来工业产品的方向,市场前景广阔。

  三、为了使未来产品设计能够更好发展,我们应重点关注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答案解析】这个句子确实有些抽象,而大多数同学第一反应就是拆,然而审题预判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结合材料意境方可明确拆或不拆。

  (2017地市级)二、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审题预判】一层意思,但有关键词,“指纹”,因而读材料需要稍加注意。

  城市水系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是人工建筑之中反映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扬州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对水景观的处理,讲究师法自然,虽为人工,宛如天成。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城市的特色离不开城市的水系, 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 。城市的意境美对人的心态有调节的作用。城市水系有动态美,因为城市的水是流动的,它具有柔性、运动性,有利于消化污染以及水生物的生成和养育。城市水系有人文美。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历代的名人雅士常在水边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城市水系当然还有和谐美,因为它是一个整体复合的系统。从一个城市水系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抱负,就像我国古代剧作家李渔所说的那样: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也。就是说,要在城市里面造就人工环境和保护自然景观,采用什么样的水环境治理思路是由决策者的美学修养和情操来决定的。什么样情怀的领导人,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城市山水景观。如果胸中只有“一根”单纯的调水排洪的“竹子”,那么城市的水景观肯定是十分单调枯燥,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水生态的“建设性”破坏就难以避免了;如果将美学功能凝聚在治理方案之中,造就出的城市就是美丽的。丽江古城最诱人的就是三条弯曲流动的溪水,这就是拨动心弦的城市水系之美 。

  【材料解析】指纹愿意只在人身上,是身份识别的一个生理要素,通过材料得出城市的指纹就如同人的指纹一般,具有识别身份的特色,因而解释时需要作一说明,即拆开解释。

  【参考答案】

  指纹是人的生物特征之一,每人各不相同,具有唯一性。这句话喻指城市水系是城市独特性的表现之一,不同的城市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有的城市水系展现了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体现意境美;(2)有的城市水系承载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体现人文美;(3)有的城市水系的治理反映了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抱负与美学修养,体现和谐美。

  (2017副省级)三、“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审题预判】通过关联词可知两个短句说的一个意思,但其中有特殊字词需要关注。

  其实, 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材料解析】水的特性和儒家之柔的关系时解题的关键。因而这句话需要就这两点内容拆开解释。

  【参考答案】

  (一)儒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为“柔”、弱德之美。儒家所体现的文化姿态为等待、忍耐,以柔克刚。这些特征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注重因势利导,顺乎自然。

  (二)柔是“水”最突出的特性,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品性。

  (三)水的意象和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柔”的特性,这句话是在以水喻道。所以说“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2016副省级)二、“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审题预判】两个短句,结构雷同,两层意思,还需要考虑其中的关键词再结合材料决定是否拆。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

  【材料解析】结合材料需要就前半句给出单独解释,再具体解释“灵魂”的含义。其中涉及到问题要素,还需要在结尾出给对策。

  【参考答案】

  “教育技术”指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指片面注重狭义的知识内容,过分重视分数、才能、能力。

  “灵魂”是指教育的方向、目的,应该是人的内心、心灵的培养,“灵魂跟不上了”是指忽视内心、心灵、精神方面的培养。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国当下教育存在“舍本逐末”的表现,基于此,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培养才,使灵魂和技术并驾齐驱。

  (2015地市级)一、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10分)要求:(1)准确、全面;(2)不超过150字。

  【审题预判】此题和2020年的“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如出一辙,只不过前者是宾语前置(作为B的A),而这个是正叙,即A是B的句式,同为一层意思,但其中的“新技术”与“毁灭力量”又与我们的常规认知有出入,那么新技术何以成为毁灭力量需结合材料来看,到底毁灭力量指什么?

  近百年来,人类的科技只能用突飞猛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如果让一个1900年的发明家来看今天的世界,他会认得汽车、电话、飞机,也能想象出宇宙飞船、深海潜艇,但他绝对会对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一无所知。现在,知识爆炸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有位作家这样写道:“我真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时代,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也使人类思考的方向有所变化。由此带来的,是对人类不断创新的深刻认识。而技术的更新具有一种加速度的特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子产品例如电脑、手机等的更迭,更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速度,更新换代往往在两三年内就得以完成。以致有人认为: 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材料解析】句子出处对此的解释大致意思为新技术带给人类的变化速度是前无古人之貌。

  【参考答案】

  1.“创造性”指新技术带来创新发明,推动制度创新,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质量、思维观念、思考方向及对世界的认知。“毁灭力量”指新技术拥有加速度的特质,更新换代快,具有颠覆性,能够迅速淘汰某种产品或行业,如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2.这句话是说新技术以创造新事物的方式颠覆旧事物,这种毁灭实则是创新。

  【答案解析】读完材料发现对该句的理解是需要结合材料才能判定是否要拆。

  (2011地市级)一、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审题预判】句子很短,但就“困境”是什么,“不绝希望”又指什么需要得到明确。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材料解析】可知所谓的困境是有所指,而不绝希望也是如此,因而再答题过程中需要将这两个词说清楚。

  【参考答案】

  困境: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或因教致贫的问题。

  不绝希望:农民不惜成本、倾家荡产送孩子上学,寄希望在子女教育上;农民对中国教育、教育改革寄予希望,希望教育难问题得到解决。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为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

  (2010副省级)一、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审题预判】两个短句有转折关联词,即两层意思。但一前一后都是从人类行为结果的海洋污染出发所致,因而解释过程中注意材料内容再决定拆不拆。

  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查显示,2003年至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000年至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 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材料分析】根据材料意思,海洋污染只是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之一,基于此,对整句的理解可从海洋污染带来的危害说开去。

  【参考答案】

  海洋污染既毁灭了鱼儿家园,鱼虾绝迹,破坏生态平衡,更毁灭了人类家园,带来更严重的灾难。表现:

  1.影响捕捞业等海洋经济发展,造成经济损失。例如:渤海渔民收入减少。

  2.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例如:日本濑户内海受到污染,爆发水俣病。

  3.海洋资源一旦污染破坏,恢复非常艰难,如珊瑚岛的消失。

  综上所述,我们关于句子理解的拆与不拆整理如下,除了“一层意思”这个类型的需要整体解释外,其他类型都需要拆开解释。而在一些概念不明确的字词解释中,还需要同学结合材料去概括归纳,即明确关键词的概念。至于最后的以对策作结,回到政务思维上,那是一定要写就一些内容的。

  表2

年份 类型 一层意思 多层意思 一层意思含关键字词 多层意思含关键字词 2021 无 无 无 (副省级)“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 2020 无 无 无 无 2019 (国考地市级)“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 无 无 无 2018 (国考副省级)“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 (国考地市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无 无 无 2017 无 (国考副省级)“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向,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国考地市级)“城市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 无 2016 无 无 无 (副省级)“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2015 无 无 (国考地市级)“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无 2014 无 无 无 无 2013 无 无 无 无 2012 无 无 无 无 2011 无 无 (国考地市级)“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2010 (国考副省级)“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无 无 无
2023国家公务员备考指导
招聘公告 职位表 报考条件 笔试大纲 考试流程
历年进面分数 备考图书 历年笔试试题 备考网课+模考 课程优惠咨询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