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钱无限续杯,老人小孩可免费喝,被称为良心做生意的武汉“糖水爷爷”,日前登上网络热搜。但温暖感动的画风没有持续,随之而来的是汹汹的质疑、谩骂、造谣等网络暴力。
何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发生在网络公共空间里的针对特定个人的侵权行为。比如,仇恨言论、虚假消息、暴恐言论等。这种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发起、参与人数众多、公众互动频次高、具备跨平台传播等特点,其危害后果不可预测、不可控制,通常伴有侵犯人的名誉、披露人的隐私、侮辱人的尊严等侵权行为。
原因:有句话说的好,“不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易作出评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用户在用网过程中忽略了真实的社会身份、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去引导事件走向;此外,法律层面没有要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对用户信息发布行为承担事先审查义务,而只能通过事后救济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置,助长了“网络喷子”“网络水军”“键盘侠”的气焰。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蔓延背后存在网络黑产或幕后推手的恶意引导,这也导致了治理的复杂性、紧迫性。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网络暴力蔓延中时常伴随着人肉搜索等乱象,这也凸显了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泄露问题。个人信息、数据的泄露是造成网络暴力事件影响力扩大的重要环节。
对策:网络文明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一、要通过引导教育的方式,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文明素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通过互联网纽带作用形成的虚拟空间,加强文明社会建设也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
二、要采取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相结合的方式遏制网络暴力。网络信息传播离不开网络平台,要先从规制平台入手,在法律中明确平台的事先审查责任,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图片、文字、语音等进行识别,过滤显而易见的违法侵权信息,对于其他较为隐蔽的侵权信息,可由受害人通知平台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限制公民肆无忌惮地在网上发表言论,这样也可以在网络暴力发生后及时追究责任;加大对侵权人或不履行主体责任平台的法律责任追究,降低维权人成本,提高侵权人成本,既是对受害人的救济,也是对侵权人的震慑与遏制。
三、要及时建立有效地投诉举报机制,保证能够快速、有效、便捷地处理民众的投诉和举报,这样可以让网络暴力及早被发现,扼杀在萌芽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