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备考技巧

首页 > 陕西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陕西教师招聘面试:初中数学说课稿

陕西教师考试网 | 2020-05-04 11:57

收藏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以下内容请翻页阅读

  说课稿 人教版 七年级 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等腰三角形》 说课稿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九年级 上册 《一元二次方程》


 

  有理数的加减法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3号考生。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主题是有理数的加法。

  第一 、教学背景

  (一)、说教材

  《有理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数学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有理数,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有理数的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而且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有理数的其他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思维方式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知识有很大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着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课后练习题的实际运算,学生可以熟练应用有理数的运算方法,从而用类比的方法把有理数的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从初一的新课标出发,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是如何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活动评价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想再明确下授课过程中的活动评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本次教学活动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一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我首先在黑板上划出一个数轴,然后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上来标记出4与—2,如果标记的很好,我会给与及时、充分的表扬;如果标记的不够准确,我会积极的引导他,帮助他做出正确的答案,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提出“4+(-2)=?”的问题,这时我会选择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计算,并及时的给予表扬。然后对于课程涉及到的其他问题,我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调动每个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回答问题普遍稍显困难的话,我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

  第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启发练习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

  首先,我先将同学们分成小组,给每个组发一个卡片,上面有一个足球队进球与失球数。接下来我提出问题“请问这支球队净胜球数是多少?”,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并请同学作答,这样有助于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调动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回答“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通过这个问题,我就将今天要讲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 新授

  我会以一个作左右运动的物体为例,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之后物体与起点间的关系。各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都给出一个答案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为算式5+3=8,并用数轴表示

  ②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若该物体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之后与起点间的关系。沿用第一步的方法得出答案并用数轴表示。然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发言从以上两个例题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我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而引出

  有理数加法法则一: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并请同学到黑板上把上边两个式子用绝对值表示计算过程。

  即5+3=|5|+|3|=8

  (-5)+(-3)= -(|-5|+|-3|)=8

  ③ 我提出第三个问题:若该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之后与起点间的关系。沿用第一步的方法得出答案并用数轴表示。同时让各小组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再作补充和总结。从而引出:

  有理数加法法则二:绝对值不想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即5+(-3)= +(|5|-|-3|)=2

  ④ 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两个问题

  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2 一个数同0相加的和是多少?

  最后我做出总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练习

  通过以上讲解,让同学们分组练习一道关于足球赛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的既快又准确,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小结

  请每个小组总结一下今天所学到的新知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可以查漏补缺,同时我也可以了解学生们对本次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作出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现象会出现正负数相加的情况,每个学生要想1-2个例子,下节课作出分享。

  板书设计

  四、教学体会

  本次说课,我的亮点是充分的让同学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练习的同时熟悉新知识的应用。

  我的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等腰三角形

  余莉娟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另外,从本节内容开始,将重点训练学生会根据需要选择定理进行证明.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归纳、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只是归纳总结能力还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归纳总结;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轴对称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并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加以证明,只是证明题学生刚接触,基本步骤和方法不熟悉,因此在授课时需要规范格式,讲清证明的步骤。

  三、说教法

  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取启发式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归纳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全等和轴对称的知识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会记得更深刻。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观察得到一个什么的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二、教授新课:

  活动一: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活动二:

  画出刚才折出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或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指出它的几何符号语言的书写:

  如图:∵ AB=AC(已知)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魏 翔

  一、教学背景

  《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能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内容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好奇心、求知欲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选用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从而拓展其对方程乃至代数知识体系的认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归纳新知,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与多媒体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考的快乐,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重难点主要体现在:重点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其一般形式的学习和掌握。难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的意义,以及项和系数的概念。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无论是在学生最初看到情境问题的时候,还是在逐步进行观察、思考、交流、探索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比如,在小组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内涵的阶段,我将先请一位平时善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来回答,并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再请大家给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要素自然水落石出。在课程进行到后期,我还将对那些在本节课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再一次表扬,激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三、课程设计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等教学方法,从两个源于生活的情境问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自己的探究和我的引导中归纳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情境问题1:小区在每两幢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要怎样做才能求出长和宽?

  生答:设宽为x米,则长为(x+10)米。根据题意,则有x(x+10)=900

  整理得x2+10x-900=0

  情境问题2:为了绿化学校附近的荒山,学校初三年级学生连续三年春季上山植树,已知这些学生在初一时种了400棵,到初三时种900棵,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问: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初一春季种400棵,那么初二时种多少棵呢?初三呢?(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生答:设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初二种400(1+x)棵,同样,初三时是种400(1+x)2棵,所以有400(1+x)2=900

  整理得400x2+800x-500=0

  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又为下面所要学的新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工作。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显示课件演示中的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

  2、探索新知

  引导学生对前面两个情境问题中列出的方程x2+10x-900=0和400x2+800x-500=0(同时多媒体展示:2x+9=0是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并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找出上述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类比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内涵,即①是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从而进一步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样学生就顺其自然地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

  3、概念学习

  通过一元一次的一般形式ax+b=c(a≠0)引导学生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即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接着,针对a≠0进行提问:为什么要限制a≠0,如果a=0,那么它还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如m=4时,(m-4)x2-6x-4=0还是一元二次方程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a≠0这一条件的意义。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深入理解了a≠0的意义,以及项和系数的概念,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实践应用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多媒体给出一组方程,引导学生判断这些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别化为一般形式,并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5、课程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既富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我主要是通过情景问题的形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逐步得到结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拓展其对方程的意义乃至代数知识体系的认识。

  在板书设计和多媒体展示方面,我会用简洁的语言、整齐的排版列出概念和方程,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情,从情景问题的导入开始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以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为主线,我采用启发式提问,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同时注意分散知识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