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以下内容请翻页阅读
说课稿 人教版 物理 高中 必修1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人教版 物理 高中 必修1《弹力》
说课稿 人教版 物理 高中 选修3《分子间的作用力》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分析学情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的疑问“加速度、力、质量是不是有具体的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但是学生受已有的经验和思维的影响,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在心理层次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按照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加强学生同伴互助,重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高一学生年龄特点,我会采取直观演示法、指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三法结合并辅以多媒体教学工具,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过渡语)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将采用观察与提问相结合,实验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再适时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完成抽象思维的两个进程,引导学生完成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根据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进行适当讲解,并在辨析,讨论,纠错,应用中,对定律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说教学程序
(过渡语)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法学法的分析,现在说一下说课的主要环节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节我以电影视频引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太极张三丰》和《新版守株待兔》两则视频,并配以解说:此为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大反派飞起一脚,应该有千钧之力,只见大师张三丰顺势缩肚子,将其化解于无形!太极功夫很神奇吧,其实是大师物理学得好!再看《新版守株待兔》,狮子是语文学的好,活学活用,守株待鹿!言归正传,两个例子都是两物相撞,为何结果大相径庭?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下面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问题,学习新知
展示上节课实验结果a-m图像和a-1/m图像,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表达式如何表示,各符号表示什么?表达式中的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4页,小组讨论上述问题。通过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总结出表达式:F=k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k为比例系数。)”
接着,复习力的单位牛顿,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探讨1牛顿的物理意义,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由k=F/ma,k=1N/1kg.1m/s2,规定1N=1kg.m/s2,则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F=ma,从而得出“一单位的力”的物理意义。设置这个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敢想敢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体会物理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习题演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必须要进行必要的练习。因为对公式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我将通过书本的两道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例题1比较简单,是对公式的直接应用,我会叫两位同学上来做题,做完题之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同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问题。例题2难度较大,我会先帮学生分析清楚,然后让他们尝试做题。通过这两道题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公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想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畅谈,总结归纳
对于本节课的归纳,我会采用学生畅谈收获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补救。
(五)、作业布置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我布置书后问题与练习的2、3、5题为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对学生具有提示性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因此我将采用重点式板书方式,这种板书方式条理清晰,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F=ma
二、力的单位:牛顿 1N=1kg.m/s2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弹力》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上(下)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老师的03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课题是《弹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弹力》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重难点
重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中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物理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同时,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相对抽象,应适当增加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的化学键变得形象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特殊,因此教学过程应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参与的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配合实验,课前准备好相关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所设定的教法和学法,我对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形变
我首先进行课堂演示“弹簧的压缩形变以及弹簧的拉伸形变”;接下来播放视频“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等”。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二)实验探究、理解新知
为了利于进一步的探究,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进行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我演示课本中的桌面微小形变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本实验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1、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学生思考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继续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最后我总结明确规范概念。
通过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实验,明确弹力的概念;总结常见弹力,如压力、支持力、绳子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的确定。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进行课堂巡视,及时对学生的疑问和难题给以一定的解答,引导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以及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背离物体。
(三)深入分析,巩固升华
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鼓励学生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学生讨论交流一下。
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猜想过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指导学生通过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出力与形变的关系图像。最后我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并引出弹簧颈度系数的概念。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助于老师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
在作业环节,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大家开放式地讨论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对板书设计进行简要说明:(手指黑板)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明了清晰,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是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完成的,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谢谢大家。
《分子间的作用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应聘高中物理教师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子间的作用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分子间距离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后续深入学习微观物理打下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斥力,知道分子的相互作用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身边觉的物理现象入手,如气体难以压缩等,逐步深入、引导,提升理性认识,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总结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现象,并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感知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体味学习物理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地位、作用和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在本节课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斥力;引力与斥力的合力随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物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而且他们开始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到复杂的分析推理逻辑进行转变,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和想象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推理能力较弱,他们在理解微观物理现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理解复杂的、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方面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与自主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法学法的分析,现在说一下说课的主要环节---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导入法。在上课之初,我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如气体被压缩,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以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分子间是存在间隙。之后向学生呈现出这样的一些场景:折断木棍要费大力气,大量分子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以及液体难被压缩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在新授环节里,经过学生对前面的种种生活现象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后,得出物质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力,也存在着相互排斥力,并且是同时存在的。之后,我将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根据书本上的引力与斥力的关系图进行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某一值时,引力增长得比斥力快,表现为吸引,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某一值时,斥力增长得比引力快,表现为排斥。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新知识,提高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我将设计一些必要的练习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这些巩固练习题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子作用力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想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让学生充分发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五)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我布置书后问题为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