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备考技巧

首页 > 陕西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陕西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化学说课稿

陕西教师考试网 | 2020-05-04 14:22

收藏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以下内容请翻页阅读

  说课稿 人教版 化学 高中 必修1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说课稿 人教版 化学 高中 必修2 《元素周期律》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水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 Al Fe Ca)的相对含量;掌握Na、Mg、Al、Fe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增强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如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好化学的热情。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Na、Al与O2的反应;教学难点是Na、Al与O2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分析学情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同时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刻苦钻研精神还比较差。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有待提高,他们好奇心强,但探究意识淡薄,往往缺乏针对性,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来选择。因此,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同时辅以讨论式和比较学习法。在讨论中融入问题与练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控制与调节学生思维,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是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四、说学法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法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法学法的分析,现在说一下说课的主要环节即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事例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之前,我会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通过这一事例,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这样既建立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乐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提问: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初中曾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如镁、铝、铁、铜等,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找到它,并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通过观察和闻钠瓶中液体的气味,不难发现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那么我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钠存放在煤油中呢?为什么不能把它暴露在空气中或存放在水中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

  接着引导学生来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实验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事项,让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

  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第三部分:铝的反应

  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3、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做课后习题,及时查缺补漏,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由于本部分知识特别重要,需要及时巩固消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补救。

  4、师生畅谈,总结归纳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5、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地位,布置了两个作业。作业一为必做题,将课后练习题的作为是书面作业;作业二是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以课堂讨论小组为单位,通过查询资料探讨铝的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复习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又从课堂迁移到生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将教材内容中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6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元素周期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培养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是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分析学情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同时高一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喜欢挑战,在课堂上应采用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讨论法,设置层层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来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鉴于本课题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实验涉及少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指导学生阅读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法选择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法学法的分析,现在说一下说课的主要环节即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迁移导入,引发思考

  开始新课之前,我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这样的迁移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部分共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会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原子序数大于18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示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接着提出问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元素性质在哪些方面也呈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结合书本师生共同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化合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能够突出重点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环节:探究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测18号以后的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这样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预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大,因而半径依次减小。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示意图进一步验证推理。

  第四环节: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首先让学生预测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待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组织讨论。讨论过程中,我会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思考和难题及时进行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引导学生找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判断方法。并通过两组对比试验Ⅰ:钠、镁与水的反应;Ⅱ:镁、铝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与前面的推论一致。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比较、归纳、抽象得出结论Si到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推论也是一致的。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验证对这一抽象知识点了解更加深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环节,我会让学生阅读书上17-18页内容,我会进行指导,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做课后习题,及时查缺补漏,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由于本部分知识特别重要,需要及时巩固消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补救。

  (四)师生畅谈,总结归纳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五)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地位,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复习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又从课堂迁移到生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扩展学习视野。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将教材内容中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量最低原则;每个电子层不超过2n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

项目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化合价 元素的金属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
横行 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递减 递增    
纵列 电子层数递增 递增 不变    
行与行之间 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