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备考技巧

首页 > 陕西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陕西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美术说课稿

陕西教师考试网 | 2020-05-04 13:33

收藏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关注当今城市建设》是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第二十课的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问题,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建筑的优秀代表作品与其主要类型、风格、特点。运用用绘画、语言等方式描述、分析、评价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用美术作品,照片或文字参与美术鉴赏活动,从网络、图书馆或博物馆,收集美术相关学习资料,对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提出解决的方法,献计献策。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认识本土文化,树立保护历史文物、古建筑的观粘,学会表达对传统文化情感与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以绘画等方式描述,分析,评价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保护古建筑与城市开发的协调方式。

  二、说学情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还不足,对一些历史建筑的艺术感知理解不够深入,认知能力有限。应该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在课前,多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三、说教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才能表现出来,最终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到教育和审美情操得到提升。结合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帮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体会当代城市建筑与古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从中发现问题结局问题。

  四、说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大量的多媒体展示图例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感受艺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在音乐背景下请学生欣赏一组闻名中外的建筑图片。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样的建筑怎么样?如果这些建筑消失了会怎样?学生探究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题——《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二)授课

  第一环节:

  新知探究,首先请学生看两组建筑图片:一组是现在不存在的建筑和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缩影;另一组是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和古建筑的废墟。看过图片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经过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总结出:一是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很多古建筑遭到了破坏,保护古建筑需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当代城市特色与当地古建筑特点密不可分古建筑与城市关系密切,他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是城市风貌的点睛之笔。接下来学生欣赏纪录片《故宫》,通过观看视频由学生总结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二环节:

  深入探索,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想一想,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有哪些矛盾? 宏观城市规划可能与个别古建筑的保护产生哪些矛盾?是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有些人对古建筑的“保护”走入了误区,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已经开发过度。并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形成文字方案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过度现代城市建设对于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学习态度。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学生收集资料对当地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判断对保存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当地的建筑环境对这些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把调查报告,通过图片、绘画作品、展板等形式在校园内展示。提醒大家保护古建筑,热爱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小结

  回顾本课的要点知识。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但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特别重视古建筑的保护。最后收集整理建筑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生的变换,总结出其发展规律,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 略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课本必修《美术鉴赏》第15课。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因此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主要的工艺美术形式丝绸、青铜器、陶瓷及玉器的学习,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节极其有教育意义的欣赏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各种传统工艺品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种主要的工艺品中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对一些美术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认知能力有限。另外,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对美术学科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不能只讲理论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在课前,多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三、说教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才能表现出来,最终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到教育和审美享受。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这也会对促进课堂气氛和提高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说学法

  课堂中组织讨论,教师提供大量的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赏析、品评,进行自主性学习。经过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授课时我首先播放剪辑过的电视剧《郑和》的片段,视频中有一些关于郑和船队携带中国的工艺品和特产与亚非各国进行交流的画面,带学生进入历史文化的情境中,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待,达到“课未始,兴以浓”的状态。

  (二)新授

  环节一:

  首先通过出示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图片、仿制品,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工艺品属于哪些品类,并且邀请个别些同学来进行分类。之后我会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加以介绍。在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分别论述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环节二:

  学生阅读课本中丝绸部分的内容,结合教材图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丝绸工艺的发展历史,提出问题:丝绸有哪些分类?并请一位同学作出回答。之后赏析《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这两幅丝绸艺术品的图片,并思考问题:这两件唐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特色?能否列举出其他朝代具有时代特色的丝织纹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概括总结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活动——成语接龙:分小组进行活动,学生依次说出和丝、锦等字有关的成语。

  环节三:

  青铜器这一节,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器艺术作品,让学生找出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之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长信宫灯》的设计有何独到之处?还能想到那些类似设计合理的共戴工艺品?

  环节四:

  陶瓷一节,介绍原始彩陶和宋元几朝代的瓷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同时感受到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玉器这一节,学生对这种艺术品类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玉器的丰厚文化内涵,并分析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这两件作品。

  (三)小结

  回顾本课的要点知识。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在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课后深入研究某一类古代工艺品。

  最后提出一个课后拓展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注重因材施艺,你还能举出那些因材施艺的工艺作品?这些对于现代设计有何启示?

  六、板书设计 略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