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以下内容请翻页阅读
说课稿 人教版 地理 高中 必修1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
说课稿 人教版 地理 高中 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地理的0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常见天气系统》。我今天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天气系统》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二章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教学三维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理念,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锋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特别是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说学法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 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读图观察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视频,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介绍最近几日本市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新授:
第一步骤: 锋面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老师补充。(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接着追问,出现锋面,天气特点如何?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概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第二步骤: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提出问题: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准静止锋和冷、暖锋有什么区别?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天气特征如何?(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6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探究,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
尽管有多媒体的演示,但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些问题学生有点难于回答,我将主要采用讲解的办法,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第三步骤:设计表格,学生填写。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解决问题;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通过学生再加工,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加以我们家乡的实例:“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由同学讨论分析原因,这样设计重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巩固练习:利用视频,播放今明两天我市天气变化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老师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这样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作业:搜集一两句有关天气的谚语,并加以分析。
(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组学生清晰明了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进行简单说明。我采用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地理的08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一部分,教材先介绍了水圈的概念以及水体的形态、分布和构成,这部分知识简单易懂,接着以读图思考的形式引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这是本课出现的第一个难点。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以示意图的形式直观地表明了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图文结合详细的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环节及类型,再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水循环的意义,表明水循环对全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2、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小组合作,按要求仿写《水的故事》,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高一学生不喜欢平铺直叙的说教,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
说教法
在这一堂课中,我将采用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列举法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学法
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flash《水》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水圈、水循环形成模糊感知,并初步建立起运动的思想展开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2、阅读原创材料《水的故事》,思考问题
(通过该情景的创设,既复习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理解到地理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1、完成学案——基础知识梳理。
2、并结合知识纲要,预先思考材料中隐含了哪些相关知识点。
(抽一名学生公布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全班共同核对并更正)
三、新课点拨: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各种水体及其所占比例。
思考:1、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
2、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3、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
(提醒学生,自然界中水的总量很大,但人类能够直接利用淡水的所占比重极小。要有节水意识。)
(2)读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点拨:1、在思考第1小题“河流的补给形式”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图中具体涉及到哪些水体。(减小思考难度,同时培养学生在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生回答完第二小题“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后,板画补充: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示意图。
承接:小组活动:评价千古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合理性?(温馨提示:1、请注意场合——地理课堂2、“评价”不等于“批判”)
“天上来”基本合理:降水补给“不复回”不合理: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
点拨:读图3.3水循环示意图,播放“水循环”flash.
思考:1、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建议学生将图中降水部分添加箭头)
2、这些主要环节都经过了哪些圈层?
3、图中箭头大小区别是否有特殊原因?
4、结合图3.3和教材相关内容在草稿纸上分别画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示意图。
5、结合图3.4黄河流域示意仿照“水的故事”简单构思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的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
6、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中,人类能够加以影响的有哪些?
承接:认识了水循环这个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地理环境中它具有怎样的意义。
(2)水循环的意义: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长江里的水为何流了几千年都流不完?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那么任何地方的水都不会增多和减少么?
北京和兰州气候(水热情况)有何不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能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四、小结: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小结。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关于黄河断流的相关信息解决教材中的活动问题。
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