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备考技巧

首页 > 陕西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陕西教师面试:小学自然学科说课稿

陕西教师考试网 | 2020-05-04 16:01

收藏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以下内容请翻页阅读

  说课稿 科学 三年级 上册《蜗牛》说课稿

  说课稿 教科版 科学 四年级 上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说课稿 教科版 科学 五年级 上册《光和影》

  说课稿 新教科版 科学 六年级 上册《斜面的作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吉水文峰小学 曾玮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这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的特征,并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教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学习使用过滤方法,从而对溶解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3、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点: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导学生描述它们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演示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观察法、比较法去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从而对溶解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准备

  因为这是一堂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所以我为每个小组准备 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过滤装置、3张记录表

  五、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歌曲导入,揭示课题;设计实验,展开活动;总结课堂,课后延伸三个环节。下面我就这三个流程做具体说明:

  流程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一开课,我就请学生欣赏动画歌曲《不动脑筋别发言》。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盐化了,而棉花不会化。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随即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我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歌曲入手,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流程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这个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重点是怎样描述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细致地观察了:首先是刚放入水时,食盐和沙是什么状态?用搅拌棒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最后静置一会儿,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分层指导,描述状态就容易多了。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孩子们应该很容易判断出“食盐溶解了,沙没有溶解”,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不好表达了,这也是一大难点。此时,需要教师利用导学法提醒学生注意教材上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是:“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这样表达起来就容易多了。正因为观察到食盐在水中渐渐消失,我们才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子在水中始终不变,我们才说沙子没有溶解。(板书溶解的特征:会消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就请拿出第一张记录表,把刚才实验中的观察与发现写下来。对写得既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把动手动脑的权利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食盐、沙子的溶解特征。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在经历了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这个实验的流程学生就轻车熟路了,边做实验边完成第二张记录表。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既不像食盐,又不像沙子,而是分散于水中。那么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吗?这时,我鼓励孩子们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至于结论,我们还待下一个实验才能揭晓。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当碰到疑问时,千万不要把教师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因此当学生发现面粉的溶解介于食盐和沙子之间时,我不急于发表看法,而是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积极探究。要知道,任何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对面粉的溶解特征还是模糊的,在这里引出“过滤”就顺理成章了。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并演示使用方法:对折两次,沿一条边打开,呈漏斗状,你能看到其中一面是三层滤纸,另一面是一层滤纸。之后我出示过滤实验示范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过滤讲究“一贴二低三靠”,并作具体介绍。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不然就起不到过滤的作用)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以免刺破滤纸)

  (3)上面的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马上演示实验过程,演示完以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巡视中要及时提示学生科学操作要注意观察,而今天的过滤实验就要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原来,面粉的过滤和沙一样,都留有颗粒,而盐就没有留下颗粒。这下,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再填好第三张记录表。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通过过滤不会留下颗粒。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并板书溶解的第二个特征:过滤后无颗粒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形象直观。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又能为下一步学生的分组实验提供帮助。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溶解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流程三:总结课堂,课后延伸

  1、课堂的总结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这堂课的收获。

  2、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自己动手做一做味精能溶于水中吗?

  (2)、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搜索资料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纵观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活动操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培养学习科学的能力。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植物和我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应聘小学科学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植物和我们》。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教学体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植物和我们》选自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颗完整植株的组成以及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本单元前三节分别介绍了“果实和种子”、“根和茎”以及“叶和花”,前三节是并列的关系,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总结。小结一颗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组成,再从“植物的哪个部分被我们食用”这样一个身边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分析一下学情。三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们吃的是植物的哪些部分

  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知道它的各部分以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说出我们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

  知道并能说出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学习懂得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够说出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识别我们所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

  二、活动评价

  本节课我会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时就向学生明确在课程中的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以及应该怎样去评价他人。会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课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详细的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本节的教法为观察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

  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组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观察的能力;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接下来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新知,我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展开。

  首先是激趣导入,我将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各种植物,瓜果蔬菜,花草树木等,然后问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你看懂了什么?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什么?”通过身边的各种植物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我将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认识“一株完整会开花的植物”(西红柿),并适时提出问题,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机部分?我们食用了它的那个部分?(果实)

  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刻,顺水推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是一个?还是可以同时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

  通过表格形式来练习:根、茎、叶、花、果实

食用部分 植物名称
 
 
 
 
果实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在学生对根茎叶花果实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将通过衣食住行药用以及其他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在组内讨论,让小组长进行总结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采用身边熟悉的植物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知道植物对我们更多的贡献,同时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表达他们所知道的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最后我还会播放有关爱护花草树木的图片,引导教育学生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三)课堂小结

  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让学生充分发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四)布置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把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说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楚明了的把握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衣:棉衣、棉袄等

  食:花生、龙眼等

  住:木屋、木门等

  行:木船、草鞋等

  药用:槟榔、益智等

  四、教学体会

  最后谈谈我的教学体会,本节课很好的灌输新课标理念,非常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也比较投入,我还注重学生展示和评价。调评价的功能和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一节课下来,我也学到了很多,不过也还有不足之处是要在以后的课堂中慢慢改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光和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和影》。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

  《光和影》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节。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光源和影子。教材先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使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最后通过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特点。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也经历过探究过程,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但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二)教材处理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双重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一是对教学活动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先引出光源,再一起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最后再探究影子与光源的关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二是实验器材上注重创新,自制了一个“简易量角装置”,这样,既能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是注重课后拓展延伸。在拓展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设计一幅墙图,向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墙来了》节目投稿;二是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使科学延伸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宗旨,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了解光源和投影的概念,知道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能用科学的语言总结影子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教具探究,做光和影的实验,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并将结论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平常的游戏中发现科学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好奇心。2.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为此,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开展思维训练中重视知识的应用。

  2.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我在学法上采用小组状态下的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我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贯穿一个“玩”字,着眼一个“究”字,突出一个“动”字,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下面,我就说说具体设计:

  (一)激趣揭题

  以手影引入新课,在激趣的同时引起学生对“光”和“影”的关注。

  (二)认识光源

  1.让学生举例说说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教师给出光源概念,出示相关事物图,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是否是光源,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光源这个概念。

  (三)玩造影游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提问:是不是只要有了光就有影子?引发学生对影子产生条件的猜测。

  2.分组玩造影游戏,验证猜想。让学生在产生浓厚探究兴趣的同时激活思维,更容易想到产生影子的条件。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影子的产生条件。

  (四)探究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这个环节是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上台配合制造影子并适当变化,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提出一两个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影子的变化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同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2.以影响因素之一“光源照射的角度”为例,结合多媒体动画进行点拨提示,并选择这个最难的实验进行示范演示加以突破,这样,既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来进行研究。

  3.让学生思考在探究“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这一因素时, 只要改变什么,了解学生对控制实验条件变化的理解,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4.在做足了实验前的准备文章后,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最想探究的一个问题,各自展开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5.小组进行实验的演示汇报,总结规律,强化课堂参与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总结

  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结合板书,先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再说说生活中用到了影子原理的地方。讲解投影概念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反馈拓展

  欣赏完皮影戏后玩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验证规律。在课后拓展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延伸到生活中!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第7课的内容。本课是按照“明确概念--比较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应用”的思路编写的。即,在经历了前几课中对一系列简单机械的原理及作用的研究的帮助下,通过“认识斜面”,提出“斜面是否省力”的科学问题,设计出简单的对比实验并进行实验研究,从而获得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认识。

  其中“用实验探究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重点,探究“不同坡度的斜面”,即“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可靠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三、教法、学法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对所需材料作了以下改进:(考虑到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用封面硬而光滑的学生日记本(代替木板)搭斜面。用垫字典或词典(代替小木块)来获得不同坡度的斜面。把学具包中(没有安装车轮)的小车作为要提升的重物(否则,出现的“滚动”现象对实验结果有影响)。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分析、交流汇报等活动得出垂直(悬空)拉动小车上升时的拉力和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拉力,经过比较这两个力的大小,从而认识斜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由“导入——认识斜面”、“斜面有什么作用”、“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和“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几部分构成。

  1、导入——认识斜面:从生活现象引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引出斜面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斜面,才能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下一个环节——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斜面,到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斜面有什么作用

  斜面省力吗?怎样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呢?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让学生明白:斜面是否省力要通过比较才能作出判断。

  在学生结束交流汇报并制定出小组的研究方案后,教师视情况进行简单小结。

  接下来,在大屏幕上出示实验要求,讲清注意事项(进一步抓住重点)。然后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学生进行实验,教师作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各小组分别汇报展示。

  得出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3、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学生在上一实验中发现了斜面能省力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在刚才的实验中,都是斜面,省力的情况一样吗?(不一样,斜面的坡度不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如走在坡度大小不同的路上时,感觉一样吗?哪个更累?为什么?谁能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设想?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哪些是“要控制不变的条件”、哪些是“要改变的条件”(突破难点)。然后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得出结论: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4、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让学生用纸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把一条直角边竖着贴在铅笔上,然后顺势进行缠绕,再慢慢展开,观察三角形的斜边。重复操作几遍,说说明白了什么?(得出结论:螺纹、盘山公路等都是斜面,所以有省力的作用。)

  (2)让学生谈谈在本课中,学到了什么?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板书:

  力求简明扼要,字迹工整。

  7.在斜坡上

  斜面 能够省力

  坡度越大 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 用力越小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